在了解三根針的形態(tài)特征,地理分布,以及其生長習(xí)性,了解三顆針根的功效,植物價值,包含藥用以及食用還有化學(xué)成分,掌握其臨床技術(shù)應(yīng)用,包含主治,用法與用量,及其宜忌,選方等等,掌握其藥材鑒別,包含鑒別要點,名典鑒別,形狀鑒別以及顯微鑒別,理化鑒別。關(guān)注其營養(yǎng)價值,以及三顆針根的功效經(jīng)濟性狀。
三顆針,中藥名。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葉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莖皮。根皮全年可采。莖皮春、秋季采收,取莖枝刮去外皮,剝?nèi)∩铧S色的內(nèi)皮,曬干。味苦,性寒。有清熱,利濕,散瘀的功效。主治赤痢,黃疸,咽痛,目赤,跌打損傷。生理特性,細葉小檗,生于向陽的砂質(zhì)丘陵、山坡、路旁或溪邊。刺黑珠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向陽山坡、荒地、路旁及山地灌叢中。藍果小檗,生長在山地灌叢中。貓刺小檗,生海拔600-2000m的山坡、路旁及林緣。.匙葉小檗生,于海拔300-800mm的河灘、戈壁灘或山坡灌叢中。
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細葉小檗、刺黑珠、藍果小檗、貓刺小檗、匙葉小檗等多種植物的根、莖及樹皮。采收和儲藏:根于春、秋兩季采收,除去須根,洗凈,切片,烤干或弱太陽下曬干,不宜曝曬.式枝全年可采。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散瘀。治赤痢,黃疸,咽痛,目赤,跌打損傷。
①《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
②《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勞傷,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
③《貴州草藥》:"解熱,利濕,散瘀,止痛,涼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