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顆針,中藥名,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葉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莖皮。根皮全年可采。莖皮春、秋季采收,取莖枝刮去外皮,剝?nèi)∩铧S色的內(nèi)皮,曬干。本品呈類圓柱形,稍彎曲,有少數(shù)分枝,長短粗細不一。表面灰棕色有細皺紋,栓皮易剝落。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鮮黃色,切斷面近圓形或長圓形,有略呈放射狀的紋理;髓小,黃白色。氣微,味苦。以色黃、苦味濃者為佳。
1、清熱利濕
三顆針味苦性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有清熱利濕之效。用于黃疸、赤痢、咽痛等證。
2、清肝明目
肝開竅于目。肝火上攻于目,目赤腫痛,羞明流淚,心煩口苦,苔黃脈數(shù)。三顆針入肝經(jīng),味苦性寒,清降肝火,故主治之。
3、散瘀消腫
跌打損傷初起,瘀血內(nèi)阻、血流不暢,局部紅腫熱痛。三棵針入血分,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用于血熱瘀滯者相宜。
三顆針的藥用價值
【藥名】三顆針
【別名】銅針刺(《天寶本草》),刺黃連(《貴州藥植目錄》)。
【入藥部位】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葉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莖皮。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肝,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濕,散瘀。
【主治】治赤痢,黃疸,咽痛,目赤,跌打損傷。
【炮制方法】取莖枝刮去外皮,剝?nèi)∩铧S色的內(nèi)皮,陰干。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