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的中醫(yī)驗方和用法

    發(fā)布時間:2015-05-09   來源:中華康網(wǎng)   
      手機查看

薄荷的功效: 疏風,散熱,辟穢,解毒。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

①《藥性論》:去憤氣,發(fā)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guān)節(jié)。

②《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

③《滇南本草》:治一切傷寒頭疼,霍亂吐瀉,癰、疽、疥、癲諸瘡。又:野薄荷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fā)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虛癆發(fā)熱。

④《唐本草》:主賊風,發(fā)汗。(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⑤《食療本草》:杵汁服,去心臟風熱。

⑥《食性本草》:能引諸藥入營衛(wèi)。療陰陽毒、傷寒頭痛。

⑦《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吐痰。除賊風。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⑧《本草圖經(jīng)》:治傷風、頭腦風,通關(guān)格,小兒風涎。

⑨《本草衍義》: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治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藥為膏。

⑩《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疬,瘡疥,風瘙癮疹。

⑾《本草述》:治中風,癲癇,傷燥熱郁。

⑿《醫(yī)林纂要》:愈牙痛,已熱嗽,解郁暑,止煩渴,止血痢,通小便。

⒀《本草再新》:消目翳。


薄荷藥用選方

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②治眼弦赤爛: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曬干為末,每用5克,沸湯泡洗。(《明目經(jīng)驗方》)

③ 治瘰疬結(jié)成顆塊,疼痛,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陰干),皂莢十挺(長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黃)。搗碎,以酒一斛,浸經(jīng)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盡為度,焙干,搗羅為散,以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黃芪湯下二十丸,小兒減半服之。(《圣惠方》薄荷丸)

④治風氣瘙癢:大薄荷、蟬蛻等分為末,每溫酒調(diào)服一錢。(《永類鈐方》)

⑤治血?。罕『扇~煎湯單服。(《普濟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綿裹塞鼻。(《本事方》)

⑦治蜂蠆螫傷:薄荷按貼之。(孟詵《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瘡如灸,火毒氣入內(nèi),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頻涂。(《醫(yī)說》)

⑨治耳痛:鮮薄荷絞汁滴入。(《閩東本草》)

⑽治干濕疥瘡 皆以濕熱而生 通身奇癢不休:薄荷50克 百部50 克地膚子50克.每日煎水洗一二次.(《吉人集驗方》)

⑾治皮膚隱疹不透 瘙癢:薄荷葉10克荊芥 10克 防風10克 蟬蛻6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0年)

⑿治發(fā)背初覺小 后五、七日赤熱腫高:乳香50克 青薄荷200克.上兩味和研勻 厚罨患處.上以青生絹剪靨蓋之 覺干 再以新水潤之.常令濕潤 三、五度其熱毒自然消失.(《鬼遺方》乳香膏)


薄荷小驗方

⒈治蜂叮腫脹 薄荷鮮葉貼患處,立即見效。

⒉化痰利咽:干薄荷葉捻末,拌以白砂糖,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日三次,每次一丸。

⒊治感冒風熱:薄荷、金銀花、連翹各10克,荊芥3克,水煎服。

⒋治麻疹初期:薄荷、牛蒡子各10克,蟬蛻3克,荊芥5克,水煎服。

⒌治咽喉腫痛:薄荷、生甘草、桔梗各3克,僵蠶9克,荊芥5克,水煎服。


薄荷使用禁忌

⒈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⒉毒副作用薄荷腦、油對哺乳動物具有較強的麻痹作用,若過量服用會導(dǎo)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因此,在藥品中的使用劑量不能超過規(guī)定的限量(除藥用外,一般每人每日不超過2mg/kg體重)。

⒊《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⒋《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⒌《本經(jīng)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fā)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⒍《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藁本,中藥名,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Ligus...
        到底中醫(yī)的“腎虛”和西醫(yī)的“腎炎”或“腎衰”...
        風濕痛藥酒使用說明以及患上風濕的原因,大家一...
        出汗是正常生理現(xiàn)象,它有助于調(diào)節(jié)體溫、促進體...
        巴豆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治療自身容易出現(xiàn)消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