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有人愛牡丹,有人愛菊花,有人愛蓮花,我卻愛上了家里的盆栽三七花,我來介紹介紹它,三七花,是三七全株中三七皂苷含量最高的部分,性味甘涼,具有清熱、平肝、降壓之功效,適用于頭昏、目眩、耳鳴、高血壓和急性咽喉炎等癥,另可泡茶、炒肉、煲湯等,在安眠方面也有一定的功效,原產于中國云南省文山州,三七花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三七花序的干燥品,你認識盆栽三七花圖片嗎?
三七花是根據(jù)花的顏色、大小、帶柄、不帶柄、帶短柄、帶長柄來分,分為不帶柄三年三七花特級、不帶柄三年三七花一級、不帶柄三年三七花中級、帶柄三年三七花。市場上的三七花主要分兩年三七花和三年三七花。三年三七花比兩年三七花更好。至于四年或四年以上三七花,那就很稀有了,市場上幾乎沒有。
三七花,質脆易碎,氣微,味甘微苦,降血脂、降血壓、抗癌,提高心肌供氧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含有人參多種皂甙、平清熱肝、降壓功效、防治高血壓和咽炎。清熱解毒、去痘除瘡、平肝涼血、降壓降脂,三七花性涼味甘,有清熱、平肝、降壓的功效。三七花總皂甙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呈抑制作用,表現(xiàn)為鎮(zhèn)靜、安神功效。用于高血壓,頭昏、目眩、耳鳴,急性咽喉炎的治療。降血壓,降血脂,減肥,生津止渴,提神補氣。
三七花自《本草綱目》收錄以來,已有500年的歷史,李時珍曰:“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黃黑色。團結物,狀略似白及;長者如老干地黃,有節(jié)。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侗静菥V目拾遺》說:“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為中藥之最珍貴者”。三七是我國傳統(tǒng)的珍貴藥材,作為藥食同源植物,過去的600多年使用歷史中,中醫(yī)認為三七具有活血、止痛、止血、祛瘀、消腫等功效。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產后瘀阻、崩漏、經閉及各種出血癥。三七花本身的副作用很小,一般情況沒有什么副作用,可以放心的使用,但是也有個別的人用藥期間出現(xiàn)了過敏的反應、有肝損害、皮疹等,但是在臨床上也不多見。
盆栽三七花地下塊根肉質肥大。根數(shù)條,粗細不等,表面灰棕色,質硬,斷面暗棕色或類灰白色。支根圓柱形或略帶圓錐形。不易干燥,干后質較疏松,暗褐色,表面不平坦,呈剝裂狀。莖圓柱形,長30~50cm,表面暗棕色或紫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皺縮,常脫落,互生或近對生,展平后呈倒披針形,灰綠色或棕褐色。聚傘花序頂生,花黃色。氣微,味微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