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草的副作用及用處

    發(fā)布時間:2017-03-13   來源:中華康網(wǎng)   
      手機查看

地耳草別看名字不好聽,不過它開的小花還是很可愛的,而且它還有藥用功效也很高,本文就主要講解地耳草的相關知識,地耳草曬干后,莖略呈四棱柱狀,光滑,粗約1.5毫米,外表淡黃棕色或暗紅棕色,節(jié)間長約1~2厘米,易折斷,葉片黃褐色或灰青色,皺縮,紙質,易碎,以放大鏡觀之,有細小透明油點,花序多折斷而不完整,花萼花瓣干縮,黃棕色,或脫落,雄蕊僅存花絲,子房甚小,易脫落,蒴果紅棕色,種子細小,多數(shù)不成熟的果實,尚殘存破碎的花萼、花瓣及少數(shù)花蕊,那么地耳草的副作用有什么呢。

地耳草的副作

地耳草為藤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曬干。生用。別名:田基黃、香草、雀舌草、劉寄奴,藥性類別:暫未分類;性味與歸經(jīng):味苦、平。歸肝、膽經(jīng)。功能與主治: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用于黃疸熱淋,惡瘡,腫毒,毒蛇咬傷。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外用適量。置干燥處。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傳染性肝炎,瀉痢,小兒驚風,疳積,喉蛾,腸癰,癤腫,蛇咬傷。

地耳草治療癰、癤及其他皮下化膿性感染取新鮮全草3斤洗凈,加水10升,煮沸濃縮至3升,過濾,加防腐劑,高壓蒸氣消毒備用。用于清潔感染創(chuàng)口,浸紗布條填塞引流或濕敷,有一定效果。治傳染性肝炎(有黃疸和無黃疸型均可):地耳草二至三兩,水煎服,每天一劑。

地耳草治痧癥吐瀉:地耳草一錢,水煎服。治痢疾:地耳草五錢,水煎,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一兩調服。治小兒驚風,疳積瀉:地耳草一兩,水煎服。疳積瀉加雞肝煎服。治喉蛾:鮮地耳草七錢至一兩,搗爛,同涼開水擂出汁服。或干草五錢,水煎服。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身體的健康對于一個人來說,不但能保障自己生活...
        到底中醫(yī)的“腎虛”和西醫(yī)的“腎炎”或“腎衰”...
        出汗是正常生理現(xiàn)象,它有助于調節(jié)體溫、促進體...
        牽牛子粥的做法是非常簡單的,我們需要用到的食...
        吃花生要連紅皮一起吃”,花生外面那層薄薄的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