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溪邊、山谷潮濕處,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種叫做溪黃草的植物。它對腸炎、膽囊炎等疾病有很好的治愈作用。溪黃草為唇形科香茶菜屬下的一個種,花期5~10月。溪黃草在廣州有栽培,高60~80厘米,莖直立,四方形,分枝,稍被毛。其葉揉之有黃色液汁,故有龍膽草、溪黃草等名。異名熊膽草、血風(fēng)草(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溪溝草、山羊面、臺灣延胡索(《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土黃連(《廣西中草藥》),四方蒿(《全展選編·傳染病》),香茶菜(江西《草藥手冊》)。接下來我們一起深入了解溪黃草的功效。
夏秋采收,曬干,鮮品隨時可采。溪黃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跌打瘀痛等病癥。溪黃草為線紋香茶菜多年生草本,葉對生,紙質(zhì),揉之有黃色液汁;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9厘米,寬2~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被稀疏的短細(xì)毛,下面近無毛,有紅褐色的腺點(diǎn);具柄?;?xì)小,淡紫色,集成聚傘花序再排成腋生圓錐花序;萼鐘狀,有5齒,2唇形,結(jié)果時增大,外面有紅褐色腺點(diǎn)和疏短毛;花冠2唇形,上唇短,有裂片4,裂片寬而反折,下唇作船形,全緣,比上唇長;雄蕊4,2長2短,伸出于花冠筒外。果實(shí)由4個小堅(jiān)果組成,藏于萼的基部。花期5~10月。生于溪邊、溝旁或山谷濕潤處,廣州有栽培。分布我國中部、南部和西南部。
溪黃草莖枝方柱形,密被倒向微柔毛。葉對生,常破碎,完整葉多叟縮,展開后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2cm,兩而沿脈被微柔毛,葉柄長1-1.5cm。聚傘花序具梗,由5至多數(shù)花組成頂生圓溪黃草錐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狹卵形至條形,密被柔毛;花萼鐘狀長約1.5mm,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并夾有腺點(diǎn);萼齒三角形,近等大,與萼筒等長;花冠紫色,長約5.5mm,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淺囊狀,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于花冠。
溪黃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癃閉,跌打瘀痛等病癥。其實(shí)溪黃草是不能治療慢性肝炎的,若是急性感染性的黃疸型乙肝可以用溪黃草做急性治療,便是慢性乙肝還是要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做有針對性的治療,否則有可能延誤病情,進(jìn)而增加治愈的難度。中草藥溪黃草對肝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療小三陽效果卻非常有限。黃疸型肝炎:癥見皮膚及鞏膜黃染,惡寒發(fā)熱,乏力,納差,肝區(qū)隱痛,肝脾腫大,小便發(fā)黃,舌紅苔薄黃,脈弦滑。急性膽囊炎:癥見惡寒發(fā)熱,右上腹疼痛,牽及右肩背部,口干苦,惡心嘔吐,或伴大便干結(jié),或伴腹瀉,黃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