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簡介
鉤藤始載于《名醫(yī)別錄》,原名釣藤。[1]《唐本草》:鉤藤,出梁州。葉細長,莖間有刺,形若釣鉤者?!侗静輬D經(jīng)》:鉤藤,《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不載所出州土。蘇恭云出梁州,今興元府亦有之。葉細莖長,節(jié)間有刺若釣鉤。三月采。葛洪治小兒方多用之。又《廣濟》及《崔氏方》療小兒驚癎諸湯欽,皆用吊藤皮?!毒V目》:鉤藤,狀如葡萄藤而有鉤,紫色。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鉤,取其力銳爾。
【藥名】:鉤藤
【漢語拼音】:gou teng
【英文名】:Gambir Plant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ex Havil.[Nauclea rhynchophylla Miq.]
2.Uncaria sinensis (Oliv.) Havil.[Nauclea sinen-sis Oliv]
3.Uncaria macrophylla Wall.
【科屬分類】:茜草科
【功效分類】:平肝熄風藥
【別名】:吊藤、鉤藤鉤子、釣鉤藤、鶯爪風、嫩鉤鉤、金鉤藤、掛鉤藤、鉤丁、倒掛金鉤、鉤耳、雙鉤藤、鷹爪風、倒掛剌。
【性味】:甘苦;微寒。[1]
【歸經(jīng)】:<肝經(jīng)<心經(jīng)
【功能】:清熱平肝;熄風止痙。
【主治】:小兒驚風;夜啼;熱盛動風;子癇;肝陽眩暈;肝火頭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30克。不宜久煎;或入散劑。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谷溪邊的疏林中、山地林中、山地次生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鉤藤或華鉤藤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帶鉤枝條
【采收儲藏】:春、秋采收帶鉤的嫩枝,剪去無鉤的藤莖,曬干,或置鍋內(nèi)蒸后再曬干。
【炮制方法】:揀去老梗、雜質(zhì),洗凈,曬干。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定】
1.鉤藤:莖枝圓柱形或類方柱形,直徑2-6mm。表面紅棕色至紫棕色或棕褐色,上有細縱紋,無毛。莖上具略突起的環(huán)節(jié),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鉤或僅一側有鉤,鉤長1-2cm,形如船鋪,先端漸尖,基部稍圓。鉤基部的枝上可見葉柄脫落后凹點及環(huán)狀的托葉痕。體輕,質(zhì)硬。橫舅面外層棕紅色,髓部淡棕色或淡黃色。氣微,味淡。
2.華鉤藤:莖枝方柱形,四角有棱,直徑2-5mm。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鉤長1.3-2.8cm,彎曲成長鉤狀。鉤基部枝上常留有半圓形反轉或不反轉的托葉,基部扁闊。體輕,質(zhì)松。斷面髓部白色。
3.大葉鉤藤 莖枝方柱形,兩側有較深的縱溝,直徑2-5mm。表面灰棕色至淺棕色,被褐色毛,尤以節(jié)部及鉤端明顯。鉤長1.7-3.5cm,向內(nèi)深彎幾成半圓形,末端膨大成小球。斷面髓部通常中空,偶有髓。均以質(zhì)堅、色紅褐或棕褐、有鉤者為佳。
【顯微鑒定】
莖橫切面:
(1)<鉤藤類圓形。皮層、韌皮部及木部之比約為1:1:3。表皮細胞1列,外被略彎曲的角質(zhì)層。皮層薄壁細胞含棕色內(nèi)含物。中柱鞘纖維排列成斷續(xù)環(huán)帶。韌皮部纖維單個或成群散在,較中柱鞘纖維小,微木化。木質(zhì)部導管常數(shù)個徑向相連,皮層及韌皮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及少數(shù)簇晶。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單粒直徑約4μm,復粒由2-6個分粒組成,直徑約7μm。
(2)華鉤藤 四棱形、皮層、韌皮部及木質(zhì)部之比為1:2:1:2.4。表皮細胞具中間略隆起的角質(zhì)層。
(3)大葉鉤藤 四方形,兩側中間向內(nèi)凹呈弧形突起。皮層、韌皮部及木質(zhì)部之比為1:1:3.7。表皮具角質(zhì)細紋理,單細胞非腺毛。長50-65μm。表面具疣狀突起;多細胞非腺毛,長70-875μm,常有螺狀紋理。髓部中空。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g,濃氨水浸潤,以苯提取,回收溶劑,殘渣用苯-乙酸乙酯(2:5)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以鉤藤堿、異鉤藤堿、毛鉤藤堿、翅果定堿對照品,用無水乙醇配制成各含0.2mg/ml溶液為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點于同一高效薄層板(HSGF254板)上,以環(huán)已烷-乙醚-甲醇-乙酸乙酯(8:1:1:0.1)展開,晾干后,紫外類下觀察,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相應位置處顯相同的褐色暗斑。
【藥物應用鑒別】
鉤藤與<菊花兩藥均能平肝和疏泄風熱之邪,對于肝經(jīng)風火上炎之頭痛目眩及風熱外感頭痛目赤證,常相伍為用。但鉤藤偏于熄風止痙,菊花偏于疏風泄熱。
商品規(guī)格
商品分為四級。
一級:平鉤無木鉤,色澤紅潤。
二級:色澤稍次于級,含梗5%以內(nèi)。
三級:含梗10%以內(nèi),余同二級。含梗20%以內(nèi),余同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