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黃連對大家再熟悉不過了,胡黃連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并且對調理身體和治療疾病都有著很好的功效,對于養(yǎng)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胡黃連的簡介
【名稱】:胡黃連
【別名】:割孤露澤,胡連
【藥材類別】:根莖類
【性味】:味苦;性寒。
①《唐本草》:大寒。
②《開寶本草》:味苦,平,無毒。
【歸經】:入肝、胃、大腸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膽、胃三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足陽明、厥陰經。
【入藥部分】:為玄參科植物西藏胡黃連和胡黃連的根莖。
【產地和分布】:
1.西藏胡黃連:生于海拔3600-4400m的高寒地區(qū)的巖石上及石堆中,或淺土層的向陽處。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2.胡黃連:生于高山草地。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區(qū)醅。
【形態(tài)特征】:
1.西藏胡黃連: 多年生草本,高5-10cm。根莖粗壯,長圓錐形,橫走,長15-50cm,節(jié)間緊密,常有暗棕色鱗片狀老葉及圓柱狀支根。葉近基生,常集成蓮座狀;葉片匙形至卵表,長2-7cm,寬1.5-3.5cm,先端圓或鈍,基部漸窄成短柄,邊緣除基部外均有鈍鋸齒,無毛,干時變黑?;ㄝ阕匀~叢中生出,高5-15cm,被腺毛,花密集成頂生穗狀的圓錐聚傘花序;苞片、花萼均被毛,苞片卵形;萼片4,長5-6mm,其中一裂片幾線形,其他4裂片近披針形、狹長圓形至狹長橢圓形;花冠暗紫色或淺藍色,二唇形,內外具疏柔毛;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2室;胚珠每室多數,花柱細長,柱頭頭狀。蒴果卵圓形,長9-12mm,先端4裂。種子多數,長圓形,有光澤,具網眼。花期6-8月,果期8-9月。
2.胡黃連: 多年生草本,有毛。根莖圓柱形,稍帶木質,長15-20cm。葉近于根生,稍帶革質;葉片匙形,長5-10cm,先端尖,基部狹窄成有翅的具鞘葉柄,邊緣有細鋸齒?;ㄇo長于葉;穗狀花序長5-10cm,下有少數苞片;苞片長圓形或披針形,與萼等長;萼片5,披針形,長約5mm,有緣毛;花冠短于花萼,先端5相等的裂片,裂片卵形,具緣毛,內面具疏柔毛,外面無毛或近無毛;雄蕊4,花絲細長,伸出花冠,無毛;子房2室,花柱細長,柱頭單一。蒴果長卵形,長6mm,側面稍有槽,主要室間開裂。種子長圓形,長1mm?;ㄆ?月,果期7月。
胡黃連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浸汁點眼。
胡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退虛熱;消疳熱;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陰虛骨蒸;潮熱盜汗;小兒疳疾;濕熱瀉痢;黃疸;吐血;衄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痔瘡腫毒。
清濕熱,除骨蒸,消疳熱。用于濕熱瀉痢,黃疸,痔疾,骨蒸潮熱,小兒疳熱。
①《本草正》:治吐血、衄血。
②《唐本草》:主骨燕勞熱,補肝膽,明目。治冷熱泄痢,益顏色,厚腸胃,治婦人胎蒸虛驚,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煩熱;以人乳浸點目甚良。
③《開寶本草》:主久痢成疳,傷寒咳嗽,溫瘧,骨熱,理腰腎,去陰汗,小兒驚癇,寒熱,不下食,霍亂下痢。
④《丹溪心法》:去果子積。
胡黃連的附方
①治肥疳熱:川黃連五錢,胡黃連五餞,朱砂一錢(另研)。上二物為細末,入朱砂末,都填入豬膽內,用淡漿水煮,以杖于銚子上用線釣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一分,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食后。(《小兒藥證直訣》胡黃連丸)
②治吐血、衄血:生地黃、胡黃連各等分。上為末,用豬膽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煎茅花湯送下。(《普濟方》胡黃連散)
③治小兒疳熱,肚脹,潮熱,發(fā)焦:胡黃連五錢,靈脂一兩。為末,雄豬膽汁和丸綠豆大。米飲服,每服一、二十丸。(《全幼心鑒》)
④治傷寒勞復身熱,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黃連一兩,山梔子二兩(去皮,入蜜半兩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搗羅為末,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烏梅一個,童子小便三合,漫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溫下十丸,臨臥再服。(《本草圖經》)
擴展閱讀:注意事項
脾胃虛弱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