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藍靛葉、靛青葉。
1、蓼藍葉
來源: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蓼藍的干燥帶葉莖枝。為人工栽培。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東北、華北等地區(qū)。
植物形態(tài):莖圓柱形,高50~90厘米,直徑約6毫米左右,中空,有節(jié),節(jié)間長3~8厘米。葉互生于節(jié)上,卵圓形或橢圓形,全緣,葉緣及葉背面主脈上被黃色短毛,葉柄長約1厘米,基部抱莖,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ǔ拭倒寮t色。瘦果三棱形,含種子一枚。
性狀鑒別:干燥后葉片多皺縮破碎,或脫落,藍綠色,中脈淡黃棕色。莖黃棕色,略扁縮,有縱棱或溝紋,稍彎曲,節(jié)間略膨大有灰黃色膜質(zhì)葉鞘包于節(jié)上。質(zhì)脆,易折斷,斷莖中空淡黃色。氣微,味淡。
以枝葉齊全,莖黃棕色,葉藍綠色,無枯枝黃葉者為佳。
2、菘藍葉
別名:板藍根葉。
來源: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木植物菘藍的干燥葉片。多為栽培。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華東、華北以及陜西、貴州等地。
植物形態(tài):莖圓柱式,直立高40~90厘米,上部多分枝,通常全體被白粉。主根圓柱形,外表皮灰黃色。基葉叢生,橢圓形,全緣,全滑,有長柄,莖生葉互生,無柄,半抱莖。總狀花序頂生?;ㄤN,黃色,角果翅果狀。
性狀鑒別:本品根基生葉,干后多皺縮,成不規(guī)則的散亂狀或團塊狀。有的葉片破碎僅剩葉柄。呈暗灰綠色。完整的葉片全長約10~20厘米。葉柄長3~8厘米。葉質(zhì)易破碎。氣微,味淡微酸。
以葉片純凈無雜質(zhì),暗灰綠色,較完整者為佳。
主要成分:蓼藍、大青、菘藍、菘青、木藍均含靛甙,水解、氧化后成青黛。含靛藍5%以上。馬藍含靛甙,在空氣中氧化后產(chǎn)生靛藍。
功效與作用:1、解熱:對解退感染性疾患的高熱效果較好。
2、抗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白喉桿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咸、大寒。
歸經(jīng):入心、胃經(jīng)。
功能:清熱涼血、解心、胃熱毒。
主治:流感、熱病發(fā)斑、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流腦、腸炎、菌痢。外敷瘡腫毒。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解毒。主要治療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乙型腦炎、病毒性肺炎,也治細菌性感染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扁桃體炎??蓡挝队茫蚺浒逅{根、荊芥,或配生石膏、黃芩等,如乙腦方。
一些出診性病毒感染在熱毒熾盛時,可用大青葉,例如麻疹出疹期高熱、毒性癥狀明顯者,也可用大青葉配黃連、黃芩、生石膏等。
重癥肝炎有高熱神昏、皮下出血者,也可用大青葉配入相應(yīng)方劑中。
2、用于退熱。尤其適應(yīng)于解退上呼吸道炎、扁桃體炎引起的高熱,常配金山沙草,方如青沙場。
用量:常用量6~5g,大劑可用30~60g。
處方舉例:
1、乙腦方:大青葉30g、生石膏120g(先煎)、黃芩12g、焦山梔9g、紫草9g、丹皮9g、鮮生地60g、元明粉6g(沖)、黃連3g,水煎服。
2、青沙湯:大青葉15g、海金沙草30g,水煎服。
注:除以上兩種植物全國多數(shù)地區(qū)作大青葉藥用外,還有些地區(qū)如上海市用十字花科菘青的葉,作大青葉用。福建、廣西、廣東、四川用爵床科馬藍的葉作大青葉用。甘肅、江西、湖南、貴州、廣東(部分地區(qū))用馬鞭草科大青的葉作大青葉用(湖南衡陽用全株)。福建還用豆科假藍靛葉作大青葉用。以上數(shù)種效用均與蓼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