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手機看

分享

寶寶拉不出粑粑怎么辦

參與醫(yī)生

三亞市婦幼保健院 謝丹 副主任醫(yī)師
一般來講,排便量隨著食物種類、進食量,還有消化器官功能狀態(tài)有改變。小嬰兒未添加輔食前,由于母乳和奶粉都是無渣飲食,胃腸功能發(fā)育不完善,偶爾可以出現(xiàn)3-7天才排便一次。排便之前孩子沒有哭鬧不適和排便困難,這種情況通常不需要處理。如果出現(xiàn)排便困難、糞便干結、大便次數(shù)減少,一般是指每周少于3次,要考慮便秘。便秘是嬰幼兒常見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功能性便秘,可以從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兩方面入手。非藥物治療主要是綜合治療,以基礎治療為主,同時還有生物反饋治療、物理治療、經皮神經電刺激,基礎治療包括排便習慣的訓練、合理飲食、足量飲水以及增加運動量。合理飲食要側重于膳食纖維的攝入,膳食纖維經腸道菌群酵解后可以產生短鏈脂肪酸和氣體,刺激結腸蠕動,還可以軟化大便、減少結腸通過時間。而母乳中的低聚糖是一種可溶性纖維素,類似配方奶中的益生元或者富含纖維素的蔬菜等,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給孩子添加輔食,如果食物加工過細過精,可以促進營養(yǎng)吸收,但是食物殘渣少,使纖維素攝入不足,容易導致便秘。但不能為了防御便秘,將食物加工的過于粗糙,這樣容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導致腹瀉。此外微生態(tài)療法也可以促進腸蠕動,增加腸內滲透壓,緩解便秘癥狀,有利于治療嬰兒便秘。慢性便秘首選溶劑性瀉劑、膨松劑和滲透性瀉劑,必要時使用刺激性瀉劑。使用瀉劑后癥狀有改善者,應維持最小劑量或逐漸減量,不能突然停藥。溶劑性瀉劑包括麥麩和聚乙二醇,滲透性瀉劑主要包括山梨醇和乳果糖,刺激性瀉劑常用開塞露和石蠟油,通過刺激性結腸,收縮軟化大便。灌腸可以引起反射性排便,是一種臨時性的治療措施,不適合長期使用。經常灌腸容易產生依賴性,對1月齡內出現(xiàn)的便秘,出生后24小時內胎糞排出延遲的,要警惕先天性巨結腸。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