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熬令香”的炮制方法(《千金》)。宋代微炒入藥(《圣惠方》)。明、清兩代仍沿用炒法(《入門》、《得配》)。
【現(xiàn)代炮制方法】
1、水紅花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灰屑。
2、炒水紅花子:取凈水紅花子,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中火加熱,炒至爆花,取出放涼。
【飲片性狀】水紅花子呈扁圓球形,直徑2~3.5mm,厚1~1.5mm;表面棕黑色或紅棕色、黃棕色,有光澤,兩面微凹,中部略有縱向隆起;頂端有短突尖,基部有果梗痕;質(zhì)堅(jiān)硬;種仁白色;粉質(zhì);氣微,味淡。炒水紅花子形如水紅花子而大,鼓起爆裂,裂面呈白花狀;質(zhì)松脆,有香氣。
【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水紅花子總灰分不得過5.0%。含花旗松素不得少于0.15%。
【炮制目的】水紅花子味咸,性微寒。歸肝經(jīng)、胃經(jīng)。具有散瘀消癮,消積止痛,健脾利濕,化痰散結(jié)的功能。
生品力較猛,長(zhǎng)于消瘀破癥,化痰散結(jié)。用于瘕瘕痞塊、癭瘤、瘰疬。炒水紅花子藥性較緩和,并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消食止痛和健脾利濕作用較佳。用于食積脘腹脹痛,小兒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