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價值
性能:味甘、微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利尿。為消腫利尿、清熱解毒之良藥,此外對麥粒腫、咽炎、扁桃腺炎、宮頸糜爛、腹蛇咬傷有良好療效。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莖葉的水浸劑或煎劑能興奮子宮、收縮血管,并能縮短凝血時間。
來源
跖草種植物鴨跖草的全草。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左旋-黑麥草內(nèi)酯(joliolide),無羈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對-羥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acid),胡蘿卜甙(dancosterol)和D-甘露醇(mannose)及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地上部分含生物堿:1-甲氧羰基-β-咔啉(1-carbomethoxy-β-carboline),哈爾滿(harman)及去甲哈爾滿(norharman)?;ò旰ㄉ?anthocyanin),鴨跖黃酮甙(flavocommelin),丙二酸單?;?對-香豆酰飛燕草甙(malonylawobanin)及鴨跖蘭素(commelinin)等,鴨跖蘭素是由丙二酸單?;?對-香豆酰飛燕草甙(M)、鴨跖黃酮甙(F)及鎂原子組成的復(fù)合分子,可表示為[(M)6(F)6Mg2]6。
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莖葉的水浸劑或煎劑能興奮子宮、收縮血管,并能縮短凝血時間。
炮制 揀去雜質(zhì),洗凈,切斷,曬干。
性味 甘,寒。①《本草拾遺》:苦,大寒,無毒。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
歸經(jīng) 《泉州本草》:入心,肝、脾、腎、大小腸諸經(jīng)。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采集 6~7月采收,曬干。
功用主治
行水,清熱,涼血,解毒。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黃疸肝炎,熱痢,瘧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帶,咽喉腫痛,癰疽疔瘡。
①《本草拾遺》:主寒熱瘴瘧,痰飲,丁腫,肉癥澀滯,小兒丹毒,發(fā)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
②《日華子本草》:鴨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氣濕痹,利小便。
③《滇南本草》:補養(yǎng)氣血,療婦人白帶、紅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品匯精要》:去熱毒,消癰疽。
⑤《綱目》:消喉痹。
⑥《本草推陳》:對血吸蟲病急性感染發(fā)高熱,大量用之。又用于急性傳染性熱病,發(fā)熱、神昏、心臟衰竭。
⑦《四川中藥志》:能清熱利尿,潤肺。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臟性水腫,腳氣水腫,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及結(jié)石。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2~3兩,大劑可用5~7兩):或搗汁。
外用:搗敷或搗汁點喉。
宜忌
《泉州本草》:脾胃虛弱者,用量宜少。